或许人生来就形只影单
“拥有察觉幸福的能力比拥有幸福更加重要。”
作为一个学习化学的人,我不太喜欢“原子化”这个词,我觉得提出这个词的人大概不懂原子。我周围很多人会以“原子化”来描述当今社会“独善其身”或者“无所依靠”的普遍现实,甚至有的时候为了简便陈述自己的观点,我也会说“原子化”这个词,但我打心底不太喜欢这种表达。
从一个朴素的物质科学角度出发,原子是构成世界上大多数物质的最基本单元(一些离子晶体可以看做原子电子转移后的结果)。然而只是一堆孤立原子是很难构成物质的,这还需要化学健的构建(可以理解为原子间比较强的相互作用),这种作用极其普遍!所以简单理解就是,世界上几乎所有东西都依靠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构成。所以原子明明是一个极其关系密切的整体,如果要从一个物质中完全剥离一个原子,简直难如登天呢。
原子这个概念来自于人们早期对于物质本性的探索:我们看到的一切东西,流动的水、绽放的花,这些由什么组成呢?一块木头切成无限小的时候,还剩下什么呢?宇宙万物的共通之处在于何处呢?
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,科学家们定义了原子这个概念,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(虽然可以细分到电子中子质子,但意义不大了),也是化学研究中最小的尺度。
所以,最初的时候,原子是靠分割来定义的:我们把一块钻石切割无数次,到切无可切的时候,便能得到一个碳原子。
如果这些还是难以理解,不妨把原子比做一块砖头,物质比做房子,房子当然是由砖块堆砌而成的,但是如果只是一堆砖头,没有水泥的链接,是构不成房子的。
把房子拆开来看,拆到不能拆为止,当然是只能得到一块块砖了,但是砖和砖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(靠水泥)。
从一个不那么化学的角度出发,我们如今的生活也是如此。互联网的发达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,但也让这种联系变得“不那么珍贵了”,毕竟物总是以稀为贵。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异化成为了QQ、微信之间的互动,这种基于虚拟技术的联系已经如同其本身一样虚拟了。
生活是需要实感的。固然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足不出户享受山川美色,免费听到世界上最精彩的音乐会,但总归不如亲自去体验一番。
我喜欢物质科学的一大原因便是,物质科学是“实感的科学”,我能真切感受到物质变化,我的一切思考与研究是基于物质本身的而非任何虚拟的形式。这种物质变化是不会因人的思想活动而变化的。
铺垫了这些,再回头看“原子化”这个概念,我依然会为了便于论述而使用它,但仍然不太喜欢这个概念本身。
我很难说我对“原子化”有多么深刻的理解,我现在许多哲学观点都是尽量基于自身的。至少在我的现实生活中,我会因为实感的缺失而恐慌,突然失去对生活的联系,一下子变得孤立无援起来。不管是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也好,还是现实生活发生什么悲催的事也好(尤其是和别人断交之类的),都会让我丧失一种“实感”,觉得生活并无意义,觉得我孤立于世界,觉得没有人能与我同行以及感同身受。我总是喜欢用阅读来弥补这种空虚,但是阅读更多是精神活动,并不是真实的感觉(所以我开始试着看纸质书、听音乐、感受世界了)。
可如果换种角度思考,不只是沉浸在虚无当中会如何呢?我想加缪的这段论述比我更好:
即使这个社会再怎么让我们感受到“原子化”,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依然是存在的并且将永远存在。我们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也会永远存在:毕竟组成人类(以及地球万物)的每一颗原子,都来自于亿万年前的一颗颗黯然失色的星辰。(不过这始终是一个很静态的角度,这种联系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,并不能带来太多实感,但知道这一点或许会好受一些哈哈。)
如果说人类社会的组成以人为基本单元,那每个人都会是一颗原子,“原子化”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宿命——或许人生来便注定形只影单呢。
只是原子们并不“认命”,他们会自发形成联系来对抗这种形只影单的宿命。
所以我会由衷庆幸每一份联系,并为之感到幸福,这些联系让我感受到我不再那么孤独,也成为我对抗虚无与荒谬的底气。这也是本文最开头那句“莫名其妙”的话的来源。